近日,南通一家纤维企业负责人顾先生反映,去年企业因能耗超标被执行差别化电价政策,每年需额外缴纳约240万元电费,目前企业正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改造工作。但是他也有疑惑,现有产业政策鼓励差异化产品制造,仅靠工序改进可能刚达及格线,希望工信部门提供更多专业指导。
7月1日,省《政风热线》直播节目对此事进行了报道。2日,江苏省工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现场督办。
“去年8月,在江苏省节能监察过程中,我们公司被发现部分能耗超过国家标准,因此被执行差别化电价。综合计算,一年需多缴电费约240万元。”顾先生介绍,事情发生后,在省节能监察中心和当地工信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对生产流程中可优化的环节进行了改进。例如,针对能耗较大的工序采用压缩空气技术,加强设备维修与保养等。“同时,省工信厅还为我们推荐了几家高效能设备生产企业及节能服务商,对现有设备进行诊断,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帮助我们提升生产效能。”
作为一家老牌企业,该企业能耗达到标准三级即可达标。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四五个月,企业能耗已降至国家标准以下水平。然而,顾先生仍有顾虑,“国家标准主要是以常规产品为对象制定的,而我们企业生产的是双组份差异化产品,其能耗比常规产品高出40%—50%。目前国标中对此类细分领域缺乏倾向性界定,希望相关部门能推动,在未来国标修订时充分考虑我们企业的特性。”
对此,省节能监察中心主任胡正新表示,“未来国家标准修订时,我们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意见,力求使标准更适用于该企业的产品。”胡正新还说,“该企业被纳入差别化电价政策后,我们高度重视,实施技术改造后,企业稳定运行效果显著。接下来,企业应继续加大投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尽快完成整改,一般以3—6个月为周期,只要达到国标要求,即可申请退出差别化电价政策。”
江苏省出台差别化电价政策是为了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为了维护用能市场公平。最后,胡正新强调,“我们职能部门也将强化服务工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定期开展政策宣贯,举办专门的培训,将全省优质节能技术企业、高效能设备生产厂家与全省重点用电企业对接起来,助力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华日报·政风热线记者 王塞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