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热线 > 要闻E览 > 问政畅政 > 正文

“失能人员照护保险”7月1日全面启动 南京秦淮区已有126人享受照护服务

来源:荔枝网  作者:  2021-07-01 10:06:00
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有177万人,目前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为了减轻家中有重度失能人员的家庭的经济负担,南京建立了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明天(7月1日)起,这一制度将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施。哪些人员可以参保?失能人员照护保险的缴费标准是什么?如何申请失能等级评估?来听听详细的解答。

  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有177万人,目前已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为了减轻家中有重度失能人员的家庭的经济负担,南京建立了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明天(7月1日)起,这一制度将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实施。哪些人员可以参保?失能人员照护保险的缴费标准是什么?如何申请失能等级评估?来听听详细的解答。

  从6月1日起,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在南京市秦淮区开始了试点,从待遇申请、失能评估、服务供给到待遇支付,整个保险机制闭环试运行一个月下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截至6月30日,共接受1202人次的咨询申请,接收材料人数178人次,评估派单135人次,公示126人,享受服务人数126人。其中,居家30人,机构96人。

  “失能人员照护保险”政策详细解答来了!

  (一)参保筹资标准。

  一是统一参保对象。南京市失能保险制度实行市级统筹,凡参加南京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且处于在保状态的,即为失能保险参保人员。

  二是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建立失能保险基金。基金通过个人缴费、政府补助和医保统筹基金划拨等途径按年度筹集。鼓励企业、单位、慈善机构等社会团体和个人给予扶持或捐助。

  三是实施分年龄缴费机制。60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个人账户缴纳40元/人·年,60周岁以下人员个人缴纳20元/人·年。

  (二)失能评估标准。

  一是评估流程规范化。按照“申请自评、材料初审、现场评估、邻里走访、社会公示、复评估、评估结论”7个环节实施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靠。

  二是评估标准科学化。发挥专家团队力量,在国际通用Barthel量表基础上,引入肢体残疾程度因素,科学设定权重,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是评估过程数字化。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调查问卷植入失能保险信息系统,通过现场评估、后台计算的方式确保评估工作客观反映被评估人员的失能状态。

  (三)照护服务标准。

  一是设定两类服务方式。一类是失能人员入住机构接受照护服务;另一类是失能人员居家接受照护服务机构上门提供照护服务。

  二是规范照护标准。按照“保基本、稳起步”原则,设定机构照护服务项目23项,居家照护服务项目18项,基本满足失能人员照护服务需求。

  三是明确照护服务协商供给。通过评估符合重度失能等级的失能人员与照护服务机构协商约定相关的服务方式、项目、频次、时长等,既体现服务供给的灵活性,同时也鼓励照护服务机构为失能人员提供多层次服务。

  (四)待遇保障标准。

  一是明确基金支付标准。按居家照护服务45元/小时、入住机构照护服务60元/天标准与照护服务机构结算。

  二是明确居家服务时间标准。居家接受照护服务的时间根据不同人群设定四种服务时间,其中八十周岁以下重度失能人员为30小时/月;八十周岁及以上重度失能人员为31小时/月;三是符合政府养老扶助对象重度失能老人为54小时/月;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内的居家重度残疾人员为40小时/月。同时符合上述四类人员条件的,可择高选择待遇,但不得重复享受待遇。

  三是明确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无缝衔接。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在入住康复、护理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可同时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五个管理体系分别是协议管理体系、机构人员管理体系、考核结算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协议管理体系。医保行政部门、商业保险公司、评估机构、照护服务机构和失能人员等五方须分别签订服务协议,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发挥市场调节机制。

  二是机构人员管理体系。建立定点评估、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的信息库,促进评估和照护服务的规范有序。

  三是考核结算管理体系。建立与参保人员满意度、评估、照护服务质量挂钩的考核结算机制。

  四是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申请、评估、服务、监督、考核、结算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五是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审核、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年度复核、诚信档案等监督管理体系,防范欺诈骗取失能保险基金。

 

标签:

责任编辑: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