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江苏“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亮点频出。政务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体系基本建立;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充分赋予开发开放载体更多经济管理权限和乡镇(街道)更多社会管理权限;“一业一证”和“一件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为总结提炼江苏省在“放管服”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启动“政务办主任谈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与实践”系列访谈,邀请全省13个设区市政务办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共同分享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就。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宿迁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向辉,解读“放管服”改革的“宿迁实践”。
记者:近年来宿迁在“放管服”改革领域推出了系列创新举措,也取得了很多成效,特别是宿迁提出的打造“宿迁速办”区域政务服务公共品牌让我们印象深刻,请钱局长介绍一下“宿迁速办”的有关情况。
钱向辉:近年来,省委对宿迁提出了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传奇的要求。按照省委的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决定,致力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局提出了打造“宿迁速办”区域政务服务公共品牌的目标,其初衷就是立足部门职能,把市域“放管服”改革放置于“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大局中,放置于宿迁为全省多做贡献大局中思考谋划,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和能力基本现代化。
“宿迁速办”区域政务服务公共品牌就是基于市域范围内行政许可相对集中改革为依托,以集成性、系统性、示范性创新政务管理模式,优化便利服务事项并指导本区域四级政务体系共同认领、推行实施政务事项总和。
在推进“宿迁速办”品牌创建过程中,市级层面先后探索推出了“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互联网+(政务)协同”、“一件事”集成服务等多项改革创新项目,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取得较好效果,改革做法受到了上级部门、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务院“放管服”协调办、省“放管服”协调办、省政府办公厅等部门先后通过简报、专报等方式推广我市“一件事”改革、超级管理员等特色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县区层面在“宿迁速办”的品牌架构下,结合地区实际,积极作为、主动创新,同样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比如,泗阳县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和民生重点领域,推行“环节极简、材料极简、时限极简”的极简审批改革,实现“一环节审批”、审查与核准职责合并等,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再比如,沭阳县探索推行“云勘验”,通过移动端视频连线、影像资料云存储、在线签名、人脸身份核验、在线传输文件等,实现行政审批现场勘验环节“不见面”,突破了审批工作时间、空间限制。
记者:围绕“宿迁速办”品牌建设,宿迁推出了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机制、互联网+(政务)协同机制等一系列原创性改革,针对数据不共享、审批不衔接、审管不联动等共性难题,宿迁是如何有效破解的?
钱向辉:在推进工作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破解各种障碍壁垒,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创性”的改革举措。这里,我重点介绍两项改革举措。
一是构建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我们知道,在推进审批服务提质增效过程中,“数据孤岛”问题一直是制约我们的最大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探索创新了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即由市政府授权市行政审批局开设“市长账号”,登录各部门专网系统抓取相关业务数据,形成超级管理员电子证照库和材料库,以自动推送电子证照和指向性制作电子材料两条途径,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尽可能减少企业群众提供材料。通过这一举措,很好地破解了数据分散在各条线审批系统,无法互联互通的难题。超级管理员工作室启动运行,我们结合高频数据、工改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等具体工作,先后开设79个“市长账号”,公布了第一批90种申办材料,并已提供300余万次材料免提交服务。
二是构建互联网+(政务)协同机制。推行集中审批后,几乎所有行政审批部门都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审批衔接的问题。如药品医疗器械经营准入、投资项目审批等,这类许可事项行政审批局无法独立完成审批,仍依赖原审批部门的支持。目前做法是行政审批局受理相关事项后,交原审批部门现场勘察和技术性评审,行政审批局再按原审批部门的意见做出许可决定。二是审管联动的问题。原属同一部门的审批监管职责一分为二,审批和监管由一个部门的内循环转变为两个部门间的外循环。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套沟通高效、权责明确、过程留痕的审批衔接、审管联动制度安排和系统保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探索建立了互联网+(政务)协同工作机制,即建立政务协同平台,无论是审批部门还是监管部门有协同需求的,均可通过政务协同平台发出协同申请,被申请部门限时响应、过程留痕,很好地破解了审批不衔接、审管不联动难题。运行以来,全市共完成协同案例4万余件,经初步统计,联动事项较以往流程平均压缩时限约15%、材料精简约30%。
记者:除了超级管理员、“互联网+(政务)协同”这些原创性的改革外,宿迁在推进的“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方面也卓有成效,请钱局长介绍一下宿迁的经验做法。
钱向辉:近年来,围绕企业办事过程中材料多、环节多、跑次多、时限长等痛点,我们大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建立24个“一件事”改革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通过与市作风办联合开展“一件事”百日竞赛等,推动“一件事”改革落地落实。主要工作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围绕四个减少,打造极简办事新模式。在推进“一件事”改革过程中,坚持减少材料、减少时限、减少环节、减少跑动“四减”目标,通过环节整合、流程再造、表单归并、材料共享、超级数据员等多种方式,将分散在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整合到政务大厅“一件事”专区“一窗受理”,基本实现简单“一件事”线上“秒批”、线下“立等可取”,复杂“一件事”限时办结。比如,我们推出的新生儿“一件事”七证联办集成服务,通过在助产医院专门开设新生儿“一件事”服务专区,在产房即可办理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户口登记、社会保障卡、医保参保、医保缴费和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等7项业务,解决了群众办事东奔西跑、材料反复提交、费时又费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好评。
建设两大阵地,畅通集成服务新渠道。按照“一件事、一次办”的要求,坚持“线上为主、线下兜底”,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两个服务阵地建设。“线上”方面,按照精品“一件事”、省定标准“一件事”、我市特色“一件事”建立办理专栏,方便群众办事。“线下”方面,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建立“一件事”综窗,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无差别服务。以在宿城区支口街道试点的“全员全科”改革为例,原先12个办事窗口精简为公安、卫计、民生、全科4大综合审批服务窗口,集中提供“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初步实现了从“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到“找一个窗办所有事”再到“所有人能办所有事”的转变。
强化多方联动,构建协同审批新格局。针对“一件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不同层级的难题,通过建立“互联网+(政务)协同”等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联办机制,形成一套沟通高效、权责明确、过程留痕的审批衔接、审管联动制度安排和系统保障,打造协同审批新模式。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在改革之前,开展帮扶救助的部门数量多、头绪杂,群众从申请到拿到救助金要历经多轮审批,往往耗时好几个月。帮扶救助“一件事”改革后,将原先分散在民政、医保、教育等21个部门的38个帮扶救助事项纳入“一件事”办理,困难群众只要带上身份证到当地政务大厅填写一张表格,审核合格后30天内救助金就可打到其银行卡里,极大方便了困难群众,这一改革获得民政部充分肯定。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宿迁速办”品牌影响力,宿迁下一步的思路是什么?有哪些新举措?
钱向辉:在提出打造“宿迁速办”品牌之初,我们就反复强调切忌仅仅提出一个空洞的口号,要赋予“宿迁速办”可操作的内涵,有清单、有案例、有机制、有标准,确保“宿迁速办”能落地、好落地、见实效。今年,我市将宿迁速办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重点围绕事项协同、数据协同、行为协同和监察协同,谋划、推进“宿迁速办”。
一是推进事项协同。以系统化、全流程视角,全面梳理市县乡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中介服务事项等四级四大类事项,建立政务服务知识库,建立一套沟通高效、权责明确、过程留痕的保障系统,推动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和层级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二是拓展数据协同。坚持“凡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企业群众不再提交”的原则,依托超级管理员工作室,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结合工程建设审批制度、“一件事”、“一业一证”改革,通过系统自动推送和数据调用等方式满足审批办件需求,实现申报材料“免提交”。三是构建行为协同。在市政务大厅探索无差别综合接件,围绕政务服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批环节、办理流程和申报材料等实际需求,以信息化手段建立新的审批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四减”目标。四是强化协同监察。在市协调办议事机构基础上,搭建领导驾驶舱,应用“市长账号”对各部门专网系统进行随机抽查,全景展示全市审批办件数据、统计分析、红黄牌、好差评等信息,并可实时连接各地政务大厅监控画面,通过指标考核和问题通报,推动审批服务优化升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宋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