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多举措便民助企 "苏式服务"打造为民办事"最美窗口"
——“政务办主任谈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与实践”系列访谈之苏州篇
2022-05-27 17: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男  
1
听新闻

编者按:近几年,江苏“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亮点频出。政务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体系基本建立;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充分赋予开发开放载体更多经济管理权限和乡镇(街道)更多社会管理权限;“一业一证”和“一件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为总结提炼江苏省在“放管服”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启动“政务办主任谈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与实践”系列访谈,邀请全省13个设区市政务办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共同分享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近年来,苏州市行政审批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各项部署,坚持“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秉承“政府之窗、百姓之家”服务理念,以创建全国领先的一流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精心打造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时间、交最少的材料”为核心内涵的“苏式服务”工作品牌。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局长、党组书记江帆,解读“放管服”改革的“苏州实践”。

辟绿色通道优化代办 跨省通办助企排忧解难

记者:今年3月以来,苏州市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市行政审批局有没有出台一些助企措施,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江帆:疫情期间,苏州市行政审批局积极助力市场主体克服疫情影响。大力倡导“不见面”服务,畅通网上办、掌上办渠道,1744项业务实现“不见面”审批。不动产登记分中心、人社和医保专厅、公积金专厅发挥“苏易登”、江苏智慧人社、公积金APP等作用,提供不动产交易、社保医保手续、公积金缴存等高频业务全流程“无接触”服务。针对疫情期间无法按时补换证照的难题,会同相关部门延长涉及道路运输、水上施工、驾驶证注销、纳税申报期等业务有效期。

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印发《关于做好疫情期间登记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申请人“线上办、掌上办”,对于涉及防疫和其他特殊需求的登记,开展“容缺办、加速办”。比如,3月31日,得知某公司要急着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完成股改的情况后,市场准入窗口在申请人完成企业内部流程当晚八点赶到后,加急办理到深夜,顺利完成了该企业的股改审批。

此外,我们大力优化“帮办代办”服务。升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实时为企业提供事项咨询、材料整理、系统填报等服务,努力让企业在疫情期间“少跑腿、不见面”也能办成事。

3月5日,苏州在全省率先落实新实施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创设的“歇业备案”制度,为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提供了“缓冲期”,歇业期间不仅可以降低房租、人力等成本支出,还保留了主体资格,需要时可随时激活重启。

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部署,我局充分发挥“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能量,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疫情期间帮助多家市场主体解决跨省迁移、变更、注销等难题。比如,5月11日,在浙江桐乡经营服装网店的个体工商户沈先生,想办理经营范围和变更地址到苏州吴江,因为疫情关系去不了浙江,吴江当地工作人员随即联系桐乡的政务服务人员,为沈先生提供专业化的业务指导,解决了他的难题。

为保障疫情期间重点项目建设,成立了保障重点项目应急招标采购工作专班,压实疫情防控和应急开评标服务保障责任,有序开展开评标工作。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梳理出的重点工程和紧急类重要民生项目,采用“不见面交易+远程异地评标”作为主要方式,按计划全部完成招投标流程,有力保障了招投标工作安全高效顺利推进。

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局长江帆在社区防疫一线慰问志愿者

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记者:今年,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江帆:2022年,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建设一流政务营商环境的思路是:

全方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开展“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审批、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承诺制,围绕药店、医疗器械、餐饮、娱乐场所等行业,在试点地区开展行业综合许可证改革,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站办理、一证准营、一体管理”,不断降低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门槛。

全链条深化工程审批改革。提升投资领域审批效率,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政府服务承诺清单,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推动“一口受理”,联通“数字化审图系统”,将技术审查、专家评审等特别程序纳入工改平台管理。优化区域评估办理,在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各类开发区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区域,除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外,不再对项目建设单位单独提出评估要求,区域评估成果免费提供项目建设单位使用,缩短开工建设周期。

全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落实“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要求,将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优化“苏服办”“苏周到”移动端办事能力,推动高频事项“掌上办”。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深化政银、政邮等方面合作,推广集成式自助终端向社区、载体、商场、楼宇和银行、邮政、电信网点等场所延伸,深化“7×24不打烊自助服务”。

全周期推进“一网通办”建设。推进280个事项材料“两个免于提交”,重点围绕住房、公安、卫生健康、市场监管、金融、交通等领域,推进身份证、出生医学证明、驾驶证、行驶证、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窗口、监管执法现场和社会化领域的场景应用,通过开通线上服务专区、开辟线下服务专窗等方式推动高频事项异地办理。持续扩大“一件事”改革覆盖面,重点推进就业登记、退休、开便利店、开药店等18个“一件事一次办”。

打造苏式服务品牌 办事少花时间少跑路

记者: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在“放管服”改革中,如何打造“苏式服务”工作品牌,让群众更舒心?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和推广?

江帆:打造苏式服务,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

让企业群众办事“找最少的部门”。深入推进“一门受理”集约化改革,着力构建行政审批与公共资源交易、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体化融合,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的政务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具有依申请特征的政务服务事项按要求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全覆盖“应进必进”。

让企业群众办事“跑最少的路”。持续深化“不见面服务”模式,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推广应用“江苏政务服务网苏州旗舰店”“苏服办”“苏周到”APP、自助一体机、EMS寄递,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或“全程网办”。拓展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范围,“不见面”开标率达到84.85%。

让企业群众办事“花最少的时间”。全面开展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持续精简办事环节,全面再造审批流程,积极优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效能。通过采用事项整合办理的“一件事”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开发电脑端和移动端“一件事”服务专栏,以自然人和法人两条生命周期为主线,会同各地各部门,首批推出企业开办、项目建设、用工参保登记、5G基站、购房、异地就医等18个“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企业开办“2个工作日常态化,最优0.5天0费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实现“864”的目标。

让企业群众办事“交最少的材料”。精简各类办事材料,持续推进市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平台与电子证照库对接。通过调用电子证照、数据共享核验、告知承诺等方式,突出应用牵引和场景驱动,努力做到“凡是本级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累计梳理“两个免于提交”事项190项,共涉及公安、人社、市监、教育等29个部门。

今后,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将立足“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和苏州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总体部署,奋力争当政务服务能力更强、行政审批效率更高、资源交易环境更佳、政务便民热线更优的为民服务“最美窗口”,让“苏式服务”更舒适,让“苏州最舒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男

标签:
责编: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