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行政审批局:深化改革组合拳释放发展新动能
——“政务办主任谈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与实践”系列访谈之淮安篇
2022-03-31 15: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晓蕊  
1
听新闻

编者按:近几年,江苏“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亮点频出。政务信息化和大数据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体系基本建立;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充分赋予开发开放载体更多经济管理权限和乡镇(街道)更多社会管理权限;“一业一证”和“一件事”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为总结提炼我省在“放管服”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启动“政务办主任谈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与实践”系列访谈,邀请全省13个设区市政务办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共同分享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的经验与成就。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吴苏,为我们解读“放管服”改革的“淮安实践”。

近年来,淮安市行政审批系统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像周总理那样勤政为民,像对亲人一样惠企便民”“双像”政务服务理念,锚定“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目标,全力推动“绿色政务、数智政务、法治政务、美好政务”建设,形成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以改革赋能发展,推动政务服务迈上新台阶

记者:聚焦发展“第一要务”、项目“第一抓手”、环境“第一支撑”,淮安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淮安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吴苏:近年来,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审批加速度、要素集聚度、服务便利度、市场满意度。牵头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淮安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优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从深化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聚焦惠企便民提升服务质效、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工作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40条具体措施,细化分解101项工作任务,全力打造“101%”营商服务品牌。

一是坚持放出活力。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开发区赋权落地工作,极大程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动态梳理发布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

二是坚持管出公平。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推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五张清单,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是坚持服出便利。开展“35745”审改专项行动,研究编制“开办企业”“不动产交易登记”“施工许可”“联合审图”“联合评审”等5张审批服务流程图,配套制定代办服务、区域评估、多评合一等工作机制,通过推进“开办企业”集成改革,重新优化不动产交易登记办理流程,普遍推行联合评审、加快联合审图,推动办理再提速。

优化“三走进・诉接速办”,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

记者:据悉,淮安市在全省创新开展“三走进·诉接速办”工作,一大批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这项工作如今进展如何?有什么亮点性的新成效?

吴苏:2020年以来,淮安市行政审批局共组织各县区党委政府、市各部门开展77期“三走进”活动,推动全市403名处级干部、1045名科级干部直赴企业群众诉求现场,会办解决2240件企业群众诉求。

其中,由主要领导带队赴现场会办89件,诉求当日办结率达80%以上。深化“诉接速办”内涵,创新开展“双交办”,工单直派镇(街道),实现群众诉求一单到底、直达基层;开展“四专服务”,7×24小时受理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专家门诊式”服务;实行“五级督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研发淮安12345热线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统筹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提供数据支撑。淮安12345热线在全国政务热线评比中被授予专业升维典范单位,综合服务质量获评A类A级,创新打造的“诉接速办”社会治理品牌入选全国政务热线2021年度“优秀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并作为江苏唯一一家热线主管部门受邀在全国政务热线发展年会作交流发言。

为进一步提升惠企便民服务水平,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项工作优化提升。

一是强化服务供给。构建企业群众诉求“一号响应”机制,提升热线归并后的服务质量和办理效率。持续拓宽受理渠道,研发“e视通办”系统,推动知识库共建共享、实时更新,向社会有序开放。

二是优化系统功能。推进“e诉易办”热线管家全面实施,实现诉求移动端交办、办理、答复等,成员单位实时查看诉求总量、诉求详情、办理状态、高频问题、不满意诉求、考核情况等。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广泛应用,实现诉求人信息弹屏、工单自动关联、诉求地址自动识别、工单要素完整性提醒、交办部门智能推荐、异常工单实时预警,让“数据治理、智慧应用”在热线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健全考评机制。健全以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为核心的“三率”考评体系,规范考评流程,细化考评主体、范围、标准。每月对各县区、镇(街道)、市直部门、市直服务单位的“三率”成绩进行通报。同时,充分发挥热线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持续放大“诉接速办”社会治理品牌效应。

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分领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

记者:开展“三走进·诉接速办”工作只是淮安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淮安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上,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吴苏:淮安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一件事”改革工作部署,围绕个人、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按照“系统集成、专窗办理、全市一体”原则,分领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着力打造“淮上关爱一件事”品牌。

“淮上关爱一件事”是将特定群体需求侧“一件事”和政务服务供给侧“一次办”相互融合,为自然人、企业、项目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有温度的政务服务。

梳理事项清单。通过对自然人服务、企业准入准营退市、项目建设审批三个领域全面梳理,将紧密关联的多个事项整合成160类“一件事”,“十四五”期间分年度推进改革。2021年将25类“一件事”改革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高位推动,其中关爱自然人“一件事”10类,关爱创业者“一件事”10类,关爱兴业者“一件事”5类。

全市整体推进。按照“市级统筹、县区试点、部门协同、全市推广”的路径,由市行政审批局牵头起草改革方案、梳理事项要素、开发系统平台、统筹窗口设置等。推广实施时,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文,明确改革举措、工作要求、保障措施等内容。改革共涉及37个部门、111个政务服务事项、1183个办理环节,基本做到步调一致、规范运行。

窗口多层延展。打破层级边界,依托一体化平台,将服务端口横向拓宽、纵向推深。在政务服务网上设置“淮上关爱一件事”服务专栏,实现“一件事”申报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打造“淮上关爱一件事”自助服务专区,配置淮上关爱志愿者,提供自助办理和帮办代办服务;多样化设置“一件事”专窗,根据群众办事习惯和“一件事”属性特征,将线上窗口向政务中心以外前置。如将军人退役“一件事”受理窗口设在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局,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受理窗口设在各级助产医院。2021年,全市推广运行25类关爱“一件事”,累计产生应用场景3万多个。与改革前相比,材料精简率达52%,时限压缩率为64%,环节优化率为67%,极大地提升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为固化改革成果,扩大改革效应,2022年,“淮上关爱一件事”再次被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和事项范围,实行赋码管理,强化标准规范,推进数据赋能,实现年增25类“一件事一次办”,聚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上关爱”政务服务品牌。

 

标签:
责编: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