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真行”。今天,乡村“真行”系列带你走进邳州四王村,探索“冰糖葫芦第一村”如何“串”起村民的甜蜜生活。
谁的童年经得住冰糖葫芦的诱惑?
赶集、逛庙会,总要缠着大人买上一串,果香与糖香在舌尖交织,化作记忆里最珍贵的甜。
而在邳州高新区(炮车街道)四王村,这个被称作“冰糖葫芦第一村”的乡村,藏着比童年记忆更悠长的甜蜜密码。
七代传承,一串冰糖葫芦串起百年致富梦。
清末民初,四王村臧春堂从京师带回手艺,自此冰糖葫芦在四王村生根发芽,百年间代代相传,熬成了“七代人守一锅糖”的坚守。
最初,村民扛着草把走街串巷,“红伞”下串起的不仅是红彤彤的山楂,更是谋生的希望;
后来,这抹象征着甜蜜与希望的红,走南闯北,西到乌鲁木齐,北到哈尔滨,南至海口,四王村的冰糖葫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如今,全村近90%的家庭都投身于冰糖葫芦行业。每年9月1日,1400余名村民便告别家乡,奔赴各大城市,直到来年清明前后才陆续返乡。
目前,全村每年制作冰糖葫芦用山楂等原料600吨,年产值6000万元。仅靠冰糖葫芦产业,村民平均年收入3.8万元,是五年前的2倍。
村民们把平房换成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像那冰糖葫芦一样,甜到了心坎里。
历经百年风雨,四王村糖葫芦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在于合作社的成立。
2009年以前,村民们各自为战,从采购原料到运输配送由家庭“包圆”,收入甚微。合作社成立后,统一采购、分拣、配送,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下,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次第开花,完整产业链让“糖球经济”焕发新生:
村内建成山楂交易市场,冷链车将冰糖葫芦送往全国;自动化车间里,智能设备精准控温,日产3万串仍供不应求……
如今的四王村,早已告别了“肩扛草把走四方”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面对面”买全国,“键对键”卖全国的华丽转身。
从走街串巷到云端销售,从家庭作坊到智能车间,四王村人将一串冰糖葫芦熬制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本。
这串红果里,有敢闯天下的勇气,有守正创新的智慧,更有一个村庄对甜蜜生活的诠释——毕竟,在四王村,连空气都弥漫着糖浆熬制时的焦香,那是幸福最本真的味道。
乡村振兴,乡村“真行”。今天,乡村“真行”系列带你走进邳州四王村,探索“冰糖葫芦第一村”如何“串”起村民的甜蜜生活。
策划|陈斌 蒋浩 王塞塞
文字|王塞塞
制作|叶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