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热线 > 要闻E览 > 问政畅政 > 正文

苏州养蚕里,半“晴”半“阴”惹争议

来源:看苏州移动端  作者:  2020-11-10 11:09:00
“旁边的养蚕里新村一期在年初已经把大树修剪过。但是不明白二期为何迟迟不动作 ?物业费都是一样交的。”市民王先生投诉,称自家养蚕里小区的参天大树生长已基本挡住阳光,严重影响采光,希望记者帮忙协调处理。

  “旁边的养蚕里新村一期在年初已经把大树修剪过。但是不明白二期为何迟迟不动作 ?物业费都是一样交的。”市民王先生投诉,称自家养蚕里小区的参天大树生长已基本挡住阳光,严重影响采光,希望记者帮忙协调处理。

  昨天(11月9日),看苏州记者来到养蚕里新村调查,发现这里的大树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已基本挡住阳光,此外还有树根破坏地面,树多而停车位紧张等问题。

  为何一期亮堂堂,二期却树荫蔽日?

  当天下午,看苏州记者来到位于姑苏区竹辉路40号的养蚕里新村一期(1-40幢),看到沿河的一排树木十分整齐。

  楼间的树木有灌木也有乔木,形状圆润整齐,看得出不久前进行过修剪。看苏州记者观察到,一些与6层楼房同高的高大乔木树叶稀少,从下午的阳光来看,对居民的采光影响不大。

  “之前修过一次了,我住在3楼,现在采光蛮好的。”88岁的钱阿婆向看苏州记者说道。

  一期物业保安陈师傅告诉看苏州记者,这里的树木在几个月前进行过一次大的修剪,“当时居民们是在保安室这里签的字,同意修剪的人数超过半数后,物业就统一进行了树木修剪。”

  随后,看苏州记者来到了养蚕里新村二期(41-101幢)。虽然小区两期紧挨着,但可以看到树木的数量和生长情况都截然不同。养蚕里新村二期树荫蔽日,难见阳光。风一吹动,地面也洒满了黄色的落叶。

  住在54幢的张阿婆正和邻居聊天,看苏州记者上前询问。张阿婆向看苏州记者吐槽道,树的事情大家也反映了多次,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家住在3楼,你看现在根本晒不到太阳。晚上路灯也受到树的影响,照不亮。树多,停车位也不够,一些外边来的车还经常把停车位占住。”

  此外,张阿婆对树根的生长也表示担忧,“这棵树的树根把健身器材的塑胶地面都撑破了,地都不平了,小孩子在这里跌倒的不要太多哦!老人也有在这里跌倒过的。”

  再往小区里走,看苏州记者看到几位在外面晒被子和衣服的居民。刘阿婆说,自己家每天最多晒到2小时太阳,所以只能搬到楼下来晒被子。

  在外城河边晒太阳的任先生认为,“虽然树多环境好,但是也应该定期修剪维护。”任先生还对另一个问题表示担忧,“在台风天的时候,这些高的树都会打到屋顶瓦片,我觉得是有安全隐患的。”

  不同物业管理,说来说去就是“缺钱”

  缘何居民同样交了物业费,却没有采取同样的措施来修剪树木?看苏州记者来到了沧浪街道养蚕里社区居委会,养蚕里第一社区姜副书记表示,“一般这类问题都是由物业来管,而小区分属不同的物业管理。”

  原来,养蚕里一期(1-40幢)是由御府物业管理,而养蚕里二期(41-101幢)是由沧浪物业管理。养蚕里新村分属不同物业管理,因此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改造手段都不尽相同。养蚕里二期有300课左右的树木,而一期在前几年改造的时候进行过移除,树木数量不如二期多。

  对于养蚕里二期树木问题,沧浪物业养蚕里物业管理处顾金男主任表示,物业也大有难处,“主要还是资金问题,物业这几年都是亏损状态。”顾金男指着墙上贴着的物业财务报表对看苏州记者说道。

  顾金男给看苏州记者算了一笔账,“养蚕里二期实住居民大概900户左右,居民的物业费是60块钱1年,算下来1天才1毛6。现在修剪一棵树的费用要1000-1500元,小区有300多棵树,全部进行修剪至少要花费30万,哪里来这么多钱哦?”

  “2015年的时候修过一次,那时候修剪下来的木材是直接运到中转站,费用低,总共花了5万5。现在的规定是要统一运送到相城做绿化肥料,成本也都上去了。”顾金男补充道。

  看苏州记者询问是否可以通过提高物业费来解决,顾金男回道,“都是杯水车薪,居民们愿意提高一点物业费也远远不够修剪成本。还是要等老新村改造的时候,再考虑移除一点树。”

  对于老新村改造问题,看苏州记者在“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政府”网站中看到,“2020年还将投入资金2.88亿元,推进第三批老旧片区交通安防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涉及沧浪片、木杏片、皮市片、三香片、石路商圈五大片区,整治持续围绕“拆违治乱、交通序化、停车增量、环境美化、安防完善、管理提升”六大方面。如沧浪片、三香片含养蚕里新村、玉兰新村、三香新村等,以成片老旧新村综合整治为主”

  看苏州记者从姑苏区城管委获悉,目前,养蚕里改造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整治项目会征求市民意见来设置具体施工方案,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标签:

责任编辑:王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传媒智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传媒智库、江苏舆情观察、民声汇、政风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传媒智库及其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